对于心中对两电影自有评判的观众来说,现在的现象有悖于他们的固有认知。
可网上这群非电影发烧友的受众们,他们在看《莫离》之前,意识中就被迫印上了“惨”、“悲伤”的固有印象。
基于人类趋利避害,喜乐惧忧的本,意识对“刻”、“灰暗”基调的电影产生抗拒。
“……原来不是因为《莫离》不好,而是因为它拍得太真实。”
“《乡愁》门排队的人也这么多。”
“我朋友说,这电影让他有无力……”
为了支持自己心中更好的那一个影片,不少观众在电影相关的网站、论坛上主动安利《莫离》,没想到却猝不及防地得到了问题的答案。
门之后,自发地变成了电影的自来。
在《莫离》的剧还没有像这样广泛在网络上剧透时,他们就电影院看了电影,算是吃到了第一波螃蟹。
主动安利的观众们懂了。
“其实我们早听说过这电影了,就是没敢看。”
“《莫离》嘛,我们再等等,再观望观望。”
心中没有预设,因此,在观影过程中,随着剧的冲击,他们的心神与电影为一,颇受震撼。
“现在评判一影片好坏,都不看影片本质量了吗?”
得知这些观众们的心思,其他人总算知了形成人气与影片质量倒挂的原因。
在这些观众们看来,虽然《乡愁》的确不错,但比起《莫离》来说仍然略逊一筹。
合家电影、超人电影、喜剧,都是期霸占票房位的常客。
距离《乡愁》与《莫离》两电影首映结束已经有两天,大多数看完一戏的观众,也看完了另一戏。
“听说讲校园霸凌,而且主角最后惨惨的。”
可谁知,论宣传,竟然是《乡愁》博得先机。
对于两剧的平低,他们心中都有了称量,故而看到满屏对《乡愁》的捧,不由得心生愕然。
事实上,不光是电影节的两影片产生这样的现象,在院线电影中,也有着同样的逻辑。
这些有悖于认知的现象让人诧异。
本章已阅读完毕(请击一章继续阅读!)
“为什么啊?”
“怎么社媒上都在说《乡愁》?”
这个时候,他们心中毫无预期。
原来,他们与论坛上的其他观众竟是境遇不同。
看完两电影之后,他与朋友们讨论,都觉得这次如果有一剧获奖,他们都猜测是《莫离》。
放映厅门,也是《乡愁》比《莫离》的人更多。
“听说《乡愁》基调很温馨,所以就先看了。”